|
|
|
新闻动态 |
|
|
炼化:从蹒跚起步到炼化大国 |
新中国成立的75年间,我国炼化行业从蹒跚起步到成长为世界炼化大国,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我国炼化行业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炼化行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年炼油能力仅十几万吨,无论是规模、实力、装备,还是技术、人才、经验,都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1958年,兰州石化的前身——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建成投产,二者均是国家“一五”期间投资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被誉为“中国石化工业的摇篮”和“共和国长子”,这里先后诞生了多套国内炼油化工生产装置第一,填补了国内多项石油化工产品的空白,在新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上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开发,我国原油供给不足的问题得到逐步缓解,但炼油能力和技术仍需突破。此后,我国通过技术攻关取得了以“五朵金花(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催化剂和添加剂)”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进步,能够加工生产各类主要油品,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炼油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这些也成为中国制造对外推介的靓丽“名片”,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炼化行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管理、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此期间,我国炼油技术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982年,兰州炼油厂的50万吨/年同轴式流化催化裂化装置顺利建成投产,再生效果在当时居全国之首。1989年,既有同轴结构又有高效再生的100万吨/年新型催化裂化装置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基本结束了我国依赖进口汽油、柴油的被动局面。
进入21世纪,我国炼油产能持续扩张,年均增速达到4.8%。2000年,我国拥有炼油产能3.6亿吨。到202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炼油大国,炼油总产能达9.2亿吨。
在“双碳”背景下,炼化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持续推进,积极推广应用节能降碳技术,如催化裂化余热发生超高压蒸汽技术、二氧化碳转化与固化技术等。
期间,我国炼化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升,具备了自主建设现代化炼油千万吨级大型成套装置的工程技术能力,拥有生产相当于欧Ⅴ、欧Ⅵ质量标准汽柴油的核心技术。中国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率创新高,千万吨级炼油装备以及百万吨级乙烯装备国产化率分别达到94%和87%。乙烯裂解炉是乙烯工业的龙头装备。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乙烯“三机”(裂解气压缩机组、乙烯制冷压缩机组、丙烯制冷压缩机组)、挤压造粒机组、环氧乙烷反应器等重大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整体国产化率超过95%,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炼油所需的催化剂已实现自给,部分外销出口。中国炼油工业已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例如,“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自主开发了催化裂化、加氢裂化、渣油加氢等6个大类、50多个品种炼油主体系列催化剂及8个品种催化新材料,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60余家企业的100多套工业装置推广应用,有力支撑了炼厂降本增效。
近年来,炼化行业趋向于规模化发展。炼油装置大型化趋势明显,向单系列大规模发展。2022年投运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常减压装置,单套规模达到1600万吨/年,是目前我国在役单流程产能最大的同类装置。
面向未来,尽管我国炼化行业在高端产品自给率、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但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我国炼化行业将顺应时代变革,在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向着炼化强国目标稳步前进。 |
天津畅斯达科技有限公司常年特价销售对氨基偶氮苯-4-磺酸、柠檬黄、薛佛氏钾盐、薛佛式钠盐、羧基酮、赤藓红、4,4'-二氨基三苯甲烷
等产品,并且在农药着色、肥料着色、食品着色染料产品有突出的质量,咨询电话:022-28454688。 |
发布时间:2024-11-14 已被阅读2196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