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导航
畅达斯科技-食品色素
畅达斯科技-染料
畅达斯科技-染料中间体
联系我们
电话:+86-22-28454688
手机:13102127186
手机:18526126052
网址:www.cnchanstar.com
 
新闻动态

纺织服装“机器换人”换出新动能

近几年来,工人回流现象愈发明显,此前中西部的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如今开始成为劳动力聚集地,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东南沿海城市的用工荒。而随着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一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必然会带动生产要素的流动,再加上在家门口务工的多种优势,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现象还将持续下去,以往务工人员的“单向输出”已经转变为“多向流动”。

  事实上,用工紧缺的背后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经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面对产业转移带来的用工紧缺问题,晋江纺织服装产业已经有意识地加快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提高自动化水平,启动智能化改造,改变用人观念,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摆脱用工荒的困境。

  产业转移加重用工压力

  智能设备带来明显效益

  随着中西部省份经济的快速崛起,东部各类加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大举西迁,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中西部城市无论在城市基础设施,还是在用工数量、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方面,已和东部城市相差无几,外出务工不再是当地人的唯一选项,当地劳动者外出务工的意愿近年来已显着降低。

  “十多年前受益于人口红利,泉州纺织服装产业迅速崛起,但进入21世纪后,熟练工正在老去;中西部地区,已经起步的制造业产区离家更近,让外来务工人员不再乐于远走他乡;企业工薪投入逐年提高;年轻一代不愿意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系列变化,倒逼沿海制造业转型升级,摆脱人力依赖。”哈尔滨工业大学晋江工业技术中心副主任蔡宇祥表示。

  与此同时,东南亚低人工成本优势也吸引着企业纷纷“搬家设厂”,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向越南、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迁移已渐成风潮。

  除了劳务资源紧张、人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激增等因素也影响着企业发展。“如果每年企业的利润不增加10%,五年之后就会被淘汰。”来自晋江纺织服装行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称,企业要赚10%的利润,只有三条路可走—裁员降薪、技术改造、产品提价。对于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而言,当前,裁员降薪和产品提价的空间都很有限,于是技改成了重要出路。

  蔡宇祥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8000万人口从事纺织类工作。近几年,从事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工资额度平均上涨50%以上,而今年规模型、中小型纺织企业的利润都萎缩得厉害。下行的市场、激增的成本,晋江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生产设备自动化水平较低、产业工人紧缺、生产流程不合理不规范等问题亟须破解。

  而此时,有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们,已经走在前头,率先对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以缓解用工压力。

  作为纺织行业较早加入智能技术改造“大流”的华宇铮莹集团,如今已尝到了甜头。华宇铮莹集团相关负责人苏先生告诉记者,公司车间的经编机一般全天24小时都在生产,每8小时更替一名工人轮岗休息,每个机台每月需要3名工人轮换着工作。

  “新招聘的工人以90后为主体,他们不愿意从事夜班和单调性的工作,人员的管理问题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尤其检测工序对人员责任心的要求更大,一卷经编产品如果断线和瑕疵检测不出来,就会造成产品降等级和降价。”苏先生介绍,自“经编机自动断线检测系统”项目启动后,实现了断线自动检测、自动停机,避免坯布废品的产生,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将管理织机效率提升10倍,即从每人管理一台织机提升到每人可同时管理10台织机以上。

  苏先生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年一条生产线来算,该系统全部投入使用可为华宇公司节约原料1000吨,节约原料费用1200万元;同时,减少用工量,可使人力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可节约人工成本1600万元。

  “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再工业化"已经推动传统产业张开双手拥抱智能化改造,创新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在工业4.0时代,晋江爱拼敢赢的企业家务必抓紧学习、创新思维,才能夺得新一轮工业竞争的主动权。”蔡宇祥认为,引进智能设备生产,企业可以在快速优质地制造产品以动态响应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成本、能源及其他资源使用的最小化,环境持续性、健康性与安全性的最大化,服务质量的最优化,从而获得最强的竞争力。

  “机器换人”换来新动能

  经济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事实上,采取“机器换人”方式应对由产业转移所产生的用工压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并不在少数。

  偌大的厂房,1028台喷水织机整齐有序地高速运转,这是记者在位于晋江深沪的龙峰国际工业园一期项目里看到的震撼场面。该项目自去年逆势投产以来效益明显,年可生产布料上亿米,产值超10亿元。

  据龙峰纺织董事长施天扶介绍,龙峰国际工业园一期项目虽然有1000多台设备在同时运转,但整个厂房只需要200多个工人,相比于传统生产模式,其生产线基本实现智能化生产,减少了60%人力的同时,效率还提升了50%,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拿生产过程中的穿棕环节举例,我们一个盘头大概有1.5万条纱线,传统的手工穿棕,一个熟练的员工一天只能做好一个盘头,质量有时候会出现小问题、生产效率也不高。后来我们引进国际先进的自动化穿棕机,每分钟可以穿棕近200条,每天24小时运转,每台设备可以代替30个员工,光一个环节就能节省上百个工人,不仅节约了人力,整个产品质量提升了,生产效益也大大提高。”施天扶向记者介绍。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在锦兴集团旗下的福建正麒高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厂房里,所有参观人员的目光都聚焦在卷绕机台前。“这根看上去很细的线最多可由288根丝组成,组成的丝越多,产品附加值越高。锦兴便是靠引进德国先进自动化设备达到这一效果,引领业内先进水平。”福建锦兴集团总裁刘洪春的介绍引来大家的连声赞叹。

  “太震惊了,这么大的卷绕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员工。锦兴集团生产过程许多环节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了专业的水平,希望借助我们的专业,把这些环节一一串联起来,形成自动化流水线。”在参观锦兴车间时,中科院院士姚建年说。

  走进锦兴的包装车间,涤纶丝正准备包装,经过机械手的抓取之后,套袋、装箱、打包等环节全部由机器完成。刘洪春告诉记者,这个车间一天的产能将近400吨,而这样的产能只需5到6个员工就能完成,整个包装工序上将节省近120个员工,产品包装质量也有所提升。

  不仅如此,记者还从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2013年投入使用的西服全自动悬挂线、立体仓库至今在业内都保持先进水平。在柒牌,西服一下生产线就直接入库,不走任何中间环节;每件商品,都有自己的专属条码,只要在电脑里输入条码,悬挂式输送、全自动高速分拣、自动称重喷码等,实现生产、仓储、配送、运输无缝对接,尽显“智慧物流”。

  柒牌集团人力行政总监苑义发告诉记者,原来柒牌的西服仓库都是通过人工上架,特别是西服的款号和版型比夹克更多,工作效率很低。“如今每批入库和出库的服装都会通过挂在第一件衣服上的条形码实现悬挂仓库内的自动传输,这对于操作员工来说非常简单,每个步骤都是标准化操作,光库内操作的员工就可减少一半。”他说,从车间生产出来的服装进入仓库,乃至进入门店,全程都可以不折叠,极大地提高服装的品质。而通过自动悬挂线配发服装,也可以提高货品的周转。

  “当前的仓库,都是采取地堆方式,部分小件采用隔板货架,对于拣货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出入库都需要人力解决,随着用工成本的上涨,旧的仓储方式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苑义发说,“柒牌立体仓库内部是不需要人员的,每个入库的托盘上都帖有条形码标签,其在立体仓库的流转都是通过系统识别托盘的信息而传送指令,这些都会在仓库管理系统中定义和传送,所以出入立体仓库的操作都是自动实现的。这对于托盘作业的效率有很大提高,一方面节约了仓库面积,另一方面也节省了人工。”

  晋江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谢建新告诉记者,物流仓储企业的自动化改造是产业提升的重要环节。积极推动立体仓储和智能物流技术在现有传统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应用,引导企业进行搬运机器人、码垛机械手、自动运行小车以及货物分选系统、识别跟踪系统、产品库存管理等软硬件建设,将减轻人员劳动强度、消除人为差错、降低储运损耗、有效减少流动资金的积压、提高物流效率。

  人机有效配合

  发挥智能化设备最大效能

  伴随着企业机械设备不断智能化升级,自动化设备因其数字化、网络化、模块化程度较高,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比普通工人高很多。因此,企业在“机器换人”的同时,对高级技术人才、设备维修维护人员的需求度也随之增高。

  在龙峰纺织副总经理施晓辉看来,企业设备升级了,一线人才也要跟着升级,只有实现人的自动化与机器的自动化有效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益管理,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

  哈尔滨工业大学晋江工业技术中心主任李华焘则表示,自动化机台操作人员素质要求肯定要比普通工人高。因为自动化机台一般都具有智能性而实现半自动或全自动控制,其数字化、网络化、模块化程度高,所以对操作人员素质要求会相对高很多。“如果人工对设备操作不专业,智能设备便无法发挥其运行的理想效果。”

  为此,哈尔滨工业大学晋江工业技术中心主要通过教学工程等方式,为企业培养一批高技术级别的操作人员,其他人员则在实际生产中再进一步深入学习了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柒牌集团在引进自动化设备的同时,从制定标准操作流程、提供专人专业培训进行配合。2012年,柒牌集团建立柒牌大学,并根据供应链管理学院的情况成立了项目组,邀请德国设计师进行对接指导的同时,也为相关人员提供专人专机专业的培训。此外,柒牌集团还派核心技术人员、技术总监到森马、海尔等知名企业交流学习。

  柒牌集团西服生产管理部经理杨森告诉记者,车间对每个工序设定生产的标准时间,对于某些环节确实需要较多时间完成的,便安排多人同时进行,最大程度发挥机台效能;另一方面,车间对每个工人采用IE测时考核,要求工人在标准时间内保证标准化生产。

  实际上,晋江市政府一方面通过借助外来“最强大脑”深入企业诊断把脉,另一方面,也通过推荐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解决技术人才缺失的问题。

  据晋江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谢建新介绍,围绕晋江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重大项目,为贯彻落实《晋江市人才工作赶超行动方案(2015-2020)》,晋江市政府鼓励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的技术、项目合作,整体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谢建新告诉记者,晋江市政府实施“项目+人才+团队”工程,强力推进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项目招商,拓宽引才引智渠道,通过国内外各种人才对接招聘会,引进智能装备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和项目。与此同时,支持企业依托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及各类创新平台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泉州理工职业学院、晋兴职校、安海职校等高职中职学校开展定向和岗位培训,培养一批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具有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的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

  智能化大家谈

  “智能工厂”已成现实

  “机器换人”迎来爆发

  “智能工厂”的概念最早是奇思2009年在美国提出,目前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成为一个又一个的现实。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口红利的边际效应递减,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似乎成为机器换人的爆发点。根据制造业的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是高附加价值区域,随着信息技术融合到制造业形成CPS(信息物理系统),未来制造业的微笑曲线两端将更加陡峭。

  产学研三螺旋互动

  优化智能化改造路径

  晋江市有关部门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收集分析纺织行业存在的纱线断线难以检测以及尾端包装、物流仓储等方面的共性问题。针对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充分深化与相关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发挥地域优势,加快经编机自动断线检测项目、纱锭自动包装线等六个共性项目建成行业创新示范点的建设。

  晋江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谢建新告诉记者,“政府-产业-大学的三螺旋理论告诉我们,和谐的三方将会产生相互作用、协作创新、共同发展的繁荣景象。科技部门通过部署"1个数控专题、2大科研平台、3项行动目标、6个创新示范点、12个行业应用推广、32家改造试点"扎实推进智能化改造路径。”

  “目前,六个创新示范点已有四个已经研发调试成功,作为研发创新和应用示范的桥梁,由晋江市政府保有知识产权,并供晋江市所有企业参考学习,由点及面地带动行业的智能化改造。”谢建新说。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副所长何鹏认为,从晋江企业的发展现状看,有几个方面逼着企业必须加快智能化改造。“首先是企业缺工成为常态,国内人口红利已经全面消退,去年适龄劳动人口减少了371万,各地都在戗人,特别是一些一线操作岗位,80、90后都不太愿意去,企业普遍反映招工越来越难。另外是管理压力,由于装备升级跟不上变化,企业生产流程管理,后勤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中型企业主被日常管理拖住。”

  鼓励数控研发企业自主创新

  打造数控机械产业“晋江芯”

  目前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时,存在价格昂贵、维修服务跟不上的情况。而本土企业在智能设备的研发上比较被动,设备的稳定性跟精密度都有待提高。为了鼓励更多的本土企业在研发上创新,省级、泉州市级、晋江市级出台了相应扶持“数控一代”政策。

  谢建新表示,去年10月,福建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支持泉州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鼓励本土企业购买本土设备。对本地企业采用列入“数控一代”示范项目产品的,购买数量为10台(套)以内的,每台(套)按采购发票总价(不含税)的20%予以补帖(市、县各承担30%和70%);购买数量为11~50台(套)的,每台(套)按采购发票总价(不含税)的15%予以补帖(市、县各承担30%和70%),单个企业最高补助不超过300万元;购买数量为51~100台(套)的视同省级技术改造重点项目,除省上对每台(套)按采购发票总价(不含税)的5%予以补助外,市、县两级再给予共5%的补助(市、县各承担30%和70%),单个企业最高补助不超过500万元。

  谢建新告诉记者,晋江将积极发展数控化纺织机械智能装备,提升发展细针距、大筒径、高转速大圆机和高速经编机、喷气织机、剑杆织机、无缝内衣机等织造设备,以及全自动转杯纺纱机、全自动控制纺丝机、全自动络筒机、高速加弹机等纺纱设备,积极发展智能平网印花成套设备、圆网印花成套设备、冷转移新型印染成套设备和低浴比气流染色机、节能减排印染后整理设备等印染设备,加快发展智能化验布机、缝纫机、绣花机、服装吊挂系统等成衣生产设备,积极发展针织用针、针筒、缝头机、停经片、片综等关键零部件,打造从纺纱、织造、印染到服装生产的纺织服装机械产业链。

  记者观察

  合力打造智能制造“晋江板块”

  中国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时代已经过去,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相伴相生的工人回流现象,加剧并拉大了东部地区的用工荒,随着产业的区际转移和多个区域经济板块的发力,各地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大,争夺日趋激烈。

  面对招工难,一些晋江企业打出了“提高工资”这一狠招,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工业4.0”时代到来,在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系统逐渐替代人工进行了很多领域的工作。在晋江产业圈,也生成了一波“机器换人”的潮流。

  企业为什么要智能化改造?总的一句话,就是要让“机器换人”换来新动能,企业创新创出新优势。晋江民营经济很有活力,但进入新常态,面临新形势、新压力,创新是“一步不得不下好的棋”,特别是智能化改造,是制造业升级最关键的环节,已经越来越紧迫。

  也许有的企业家担心,智能化改造周期长影响企业正常运转,有一定的风险,投进去了没市场怎么办;又或许有的企业家会认为,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最重要的还是怎么活下来,智能化可以缓一缓。事实上,从国内外环境看,新的工业革命来临,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谁能适应趋势,戗抓机遇,谁就能在产业分工体系中戗占先机。

  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中国制造2015》规划,各地都在推进智能化改造,建设“无人工厂”。根据渣打银行5月初的报告,珠三角地区只有不到20%的老板考虑将工厂搬到越南、印度等地,但有80%的老板选择智能化改造,企业积极性很高。试想一下,如果其他地区的企业都在做,而晋江企业没有动或者动得不快,那么本地企业就会被甩在后面。

  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现在智能化改造已经形成热潮,如果晋江企业能抓住机遇,全力加快推进,就能率先摆脱困境,找到新的动能,相反,企业如果不主动适应,旧的问题没解决,新形势又冒出新问题,等下一轮周期一到,很多企业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就要被拖垮。因此,只有大家都来参与智能化改造,加快行业装备升级脚步,把技术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共同打造智能制造的“晋江板块”。

       天津畅斯达科技有限公司常年特价销售对氨基偶氮苯-4-磺酸柠檬黄薛佛氏钾盐薛佛式钠盐羧基酮赤藓红4,4'-二氨基三苯甲烷 等产品,并且在农药着色肥料着色食品着色染料产品有突出的质量,咨询电话:022-28454688。

发布时间:2017-9-27 已被阅读2166次
 
版权所有:天津畅斯达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22-28454688 手机:13102127186 18526126052   津ICP备170061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