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动态 |
|
|
郑美淑 10年琢磨一抹蓝 |
郑美淑手下的蓝染员工,每天上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缸」。「要维持好染缸的状态,先看染缸呈现的顏色是不是染料还原态的墨绿色,还要测酸碱值。为求保险,要拿一块布试染。之后看情况决定添加染料,或是半年到一年要清一次缸,洗掉缸底的石灰污泥,不然染出来的布料会灰灰的不够漂亮。」
几句话就能讲完的染缸维护流程,背后却是55岁的郑美淑累积了10余年的蓝染经验,最近她将这些经验写成《又见一抹蓝》一书出版。
种山蓝制染料一条鞭
在化学合成染料量產之前,人类都是依靠「染色植物」将布料、食物上色,台湾也不例外,多雨、潮溼的气候特质更有利于蓝靛染料植物「山蓝」的生长。在化学合成染料充斥的现代,难以想像蓝靛染料的制作在台湾曾经寻常可见。特别是1850年到1905年间,台湾山蓝的栽种面积一度高达3000甲,蓝靛染料更是当时台湾贸易输出品第3名。
蓝靛功夫全在细节中
然而20世纪初德国发现化学合成蓝靛染料的方式之后,传统的蓝染工艺式微,染色植物成为教科书中被跳过的文字。「我在求学和自己教书的时候,染色植物都被草草带过。」由于和先生经营民宿,有意拓展业务,加上郑美淑在员林农工任教期间,想开设染色植物相关课程,于是决定投入学习蓝染知识。
具有农学背景的郑淑美,除了学染色技法,她特别在意染料的品质。「如果没有品质好的染料,就无法染出顏色漂亮的布。」郑美淑说,或许是过去念过农学硕士,学过做研究的方法,让她有耐心不停的实验,只是「想做得更好」。
染料应用开发新领域
郑美淑于是从2006年开始在民宿所在的苗栗三义乡种植山蓝,透过反覆实作,研究出制作流程的所有细节。像是山蓝採收后,得先浸泡,溶出叶子中水溶性的「原靛素」。然后是「打蓝」,加入石灰乳不停循环搅拌打入空气,将原靛素氧化得到「蓝靛」。蓝靛沉淀再经纯化之后,才会装罐封存,需要的时候才加入染缸。染缸中则用发酵菌和木灰将蓝靛重新还原成染料。只要一个环节出状况,就无法染出好的蓝染布料。
在郑美淑的努力之下,除了蓝靛染料的品质佳,追求传统自然的精神也开发出染料新的应用领域。「像是蓝靛副產品『青黛』的蓝,姜黄、栀子的黄,都可以做食用染料。」如今郑美淑除了先生、儿子的全力支持,也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员工,从无到有,一点一滴的找回台湾传统蓝靛染料的制作工法。 |
天津畅斯达科技有限公司常年特价销售对氨基偶氮苯-4-磺酸、柠檬黄、薛佛氏钾盐、薛佛式钠盐、羧基酮、赤藓红、4,4'-二氨基三苯甲烷
等产品,并且在农药着色、肥料着色、食品着色染料产品有突出的质量,咨询电话:022-28454688。 |
发布时间:2017-8-31 已被阅读2504次 |
|
|
|